SUBSCRIBE

血液学和血液病xueyexuehexueyebing

铁超载(血色素沉着症):乳铁蛋白、姜黄素、果胶

时间:2021-01-15 13:58 阅读:1600 来源:朴诺健康研究院

目  录

一、概述

二、简介

三、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

四、原因和风险因素

五、铁过载的体征、症状和后果

六、诊断

七、常规治疗

八、新兴疗法

九、饮食和生活方式注意事项

十、有针对性的营养策略

十一、部分引用及参考文献


一、概述

摘要和快览

  1. 血色素沉着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导致患者的身体内积累过多的铁。缺铁和铁过载都比较常见,两者之间只有几毫克的差别。

  2. 本文概述了铁超载障碍(获得和遗传),并重点论述诊断和治疗铁超载的最先进的方法。本文还将整理有关管理铁摄入量的膳食方法的研究进展。

  3. 每年对铁超载的血液测试可以在早期发现患者的亚临床状态,可以通过饮食、生活方式改变和/或传统疗法加以解决。

什么是血色素沉着症?

血色素沉着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导致身体积累过多的铁。缺铁和铁过载都比较常见,两者的只有几毫克的差别。由于机体没有有效的铁排出方法,因此很容易发生过载。除血栓外的其他情况可导致铁的积累,包括慢性肝病。

长期铁超载会产生严重后果。肝癌、糖尿病和其他内分泌疾病、心肌梗塞和心脏病,甚至帕金森氏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都与铁积累过多有关。

天然干预措施,如乳铁蛋白和奶蓟胶囊可能有助于调节铁含量和减少铁超载。

血色素沉着症的原因和风险因素是什么?

  1. 遗传性基因突变

  2. 反复输血

  3. 慢性肝病

  4. 膳食铁摄入过多

  5. 肠外给铁

  6. 长期血液透析

血色素沉着症的体征和症状是什么?

  1. 皮肤过敏

  2. 肝脏扩大

  3. 关节问题

注意:列出的症状只有在铁超载造成充分损害后才出现。每年对铁超载进行血液检测可以在早期发现,在损害发生之前纠正。

血色素沉着症的传统医学治疗方法是什么?

  1. 静脉切开手术(放血)

  2. 铁螯合物治疗

血色素沉着症的新兴疗法是什么?

  1. 新型铁螯合剂

  2. 红细胞手术-选择性切除红血球,同时保持总血量平衡。

  3. 骨髓移植法

  4. 干细胞治疗法

哪些饮食和生活方式对改善血色素沉着症有益?

  1. 限制膳食铁摄入量 – 过量红肉和酒精的摄入与血清中铁负担增加有关

  2. 避免补充维生素C超过500毫克一天,因为它可能会增强铁元素的吸收

  3. 每年献血

哪些自然干预方法有助于改善血色素沉着症?

  1. 乳铁蛋白。这种铁结合蛋白存在于牛奶中,由免疫细胞作为抗菌化合物分泌。它在血液外结合和封存铁。

  2. 多酚。几种多酚,包括奎塞汀,已被证实在实验室环境中具有铁螯合能力。

  3. 果胶。果胶是一种难以消化的纤维,与非血红蛋白铁结合,阻碍其吸收。一项小型研究表明,服用大剂量果胶的患者的铁元素吸收量减半。

  4. 奶蓟。奶蓟的黄酮类成分可以使铁和羟基形成螯合物。将服用奶蓟药物与铁螯合药物相结合治疗,在某些患者中,血清铁蛋白的减少效果比单独使用铁螯合剂明显。

  5. 姜黄素。几项临床前研究表明,姜黄素可以减少DNA的铁催化氧化损伤,与铁积累相关的肝脏损伤,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特有的淀粉样斑块中的铁诱发损伤。

  6. 绿茶。绿茶中的儿茶素是强大的抗氧化剂和铁合糖。一些研究表明,绿茶(及其提取物)的高消耗减少了铁的吸收。

  7. 阿尔法脂酸。临床前研究表明,α脂肪酸可以保护神经元,使其免受氧化损伤,降低老年大鼠的大脑铁元素水平。

  8. 肉碱。肉碱及其衍生肉碱酯(乙酰-L-肉碱和丙酮-L-肉碱)是抗氧化剂,可能有助于减轻铁超载造成的氧化损伤。


二、简介

铁超载障碍

铁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然而,自由铁会迅速催化产生破坏性的自由基,并在随后引起氧化应激反应。事实上,过量的铁会损害细胞和组织,而铁超载与癌症和心脏病风险的增加以及神经、内分泌和肌肉骨骼疾病有关(Jellinger ,1992;邱,2009年;1997年;西迪克,2012年;黄,2003年)。

铁在膳食营养素中是不寻常的,因为缺铁和铁超载都是比较常见的健康问题;然而,鲜为人知的公理表明,缺铁和铁超载之间的差别往往是几毫克铁的区别(Heli,2011年;科格斯韦尔,2009年;弗莱明,2001年)。

容易积累过量铁的条件可以是遗传性的(如血栓形成)或后天获得的(例如,过量的铁摄入,慢性肝病)。主流医学不太支持的事实是,铁在衰老过程中有在细胞内积累的倾向(Killilea,2003年;布里顿汉姆,2008年),进一步加剧了我们身体老化的有害影响。

铁超载通常直到40-60岁(Borgaonkar,2003年)才被检测到。然而,最近对遗传性铁超载障碍遗传基础的理解,血液标记的可行性,以及开发评估组织铁储存的非侵入性技术的最新进展,促进了铁超载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更快治疗(Fischer,2009;穆尼奥斯,2011年;弗莱明,2012年;桑托斯,2012年)。

本草案将概述铁超载障碍(获得和遗传),并将重点介绍诊断和治疗过量铁储存的最先进的方法。此外,还将回顾饮食方法管理铁摄入量方面的进步。


三、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

人体每天吸收10%(1到2毫克)饮食来源中的铁,但除失血外,没有有效的手段迅速消除过剩的铁。铁的吸收在小肠的初始部分(被称为十二指肠),它位于肠道和胃之间(Murray,2003年;Heli,2011年;Geissler,2011年)。

在被人体吸收后,铁通常在不使用时与特定的储存或运输蛋白结合;这限制了过量的游离铁催化产生破坏性自由基的可能性。铁通过结合转铁蛋白(一种铁转运蛋白)的方式在血液中传播。

需要铁的细胞(如红细胞)在其表面表达转铁蛋白受体,它捕获循环转铁蛋白并将其拉到细胞中,使其释放结合的铁。

超过了满足代谢需求所需要的那部分铁,与铁的储存蛋白——铁蛋白结合在一起储存(Geissler,2011年;Fisher,2007年)。

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都被用作血液标志物来监测铁超载(见下面的诊断)。

铁超载是由患者全身铁元素含量升高造成的。铁超载有主要(遗传)和次要(后天)原因;许多涉及肠道吸收铁的功能失调。然而,重复输血继发的铁超载,可能发生在某些类型的贫血症患者中(Pietrangelo,2010年;Heli,2011年)。

尽管铁有许多重要的代谢作用,它是一种强大的自由基发生器。在细胞能量产生过程中,不断产生破坏性的活性氧。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通常会消除这些前氧化合物,使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然而,铁可以很容易地将这些活性氧转化为破坏性的羟基自由基,而这些自由基没有被抗氧化酶清除。羟基自由基可以破坏DNA和细胞蛋白,并降低细胞膜的完整性(Marx1996;Emerit2001;Heli2011)。人体的铁平衡(稳态)主要是通过限制肠道吸收,以及有效地循环体池来控制的,因为几乎没有铁被排泄(Heli,2011年)。铁在饮食营养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缺铁和铁过量都是相对常见的健康问题;事实上,缺铁或铁超载仅有几毫克铁的差别(Heli,2011年;Cogswell,2009年;Fleming,2001年)。

铁平衡是由肽激素铁调素调节的(Pigeon,2001)。 肝脏产生的铁调素,对高铁储存量或炎症产生反应,通过血流传播到肠道,从而减少铁的吸收。人们认为,铁超载的遗传和后天原因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机制,患者体内铁调素的生成不活跃(Siddique,2012年)。

正常的铁吸收(1-2毫克/天)和失调的铁吸收每天只相差几毫克,但这足以超过铁的损失(成年男性大约1毫克/天),这是非常缓慢的过程,通过胃肠道和皮肤细胞的蜕皮发生(Heli,2011年;Murray,2003年)。

随着全身铁含量的上升,其水平超过铁储存和运输蛋白质(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分别)的能力,以保持其安全结合(Brissot,2012年)。血液中非转移蛋白结合铁水平的增加,可以进入细胞,从而增加游离细胞铁水平。正是这种自由铁可以在细胞内产生自由基,并造成铁超载的细胞和组织的毒性特征(Brissot,2012年)。


四、原因和风险因素

初级铁超载

初级铁超载是由于与铁的吸收、运输或调节有关的基因的遗传缺陷造成的。血色素沉着症是原发性铁超载最常见的疾病,可分为4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经典(I型)或HFE血色素沉着症。HFE血色素沉着症是由HFE或高铁基因(C282Y和H63D)的两个突变拷贝遗传而来的(Borgaonkar,2003年;Sebastiani,2007年)。这些缺陷基因被认为是通过降低铁调素的产生,以及增加肠道细胞对铁的摄取来增加铁的吸收。

其他三种类型的血色素沉着症更罕见:II型是由于铁调素产生缺陷而导致的更严重的铁超载;III型是转铁蛋白受体的缺陷(无法从血液中摄取铁);IV型导致从某些细胞(肝巨噬细胞)中去除铁的缺陷。IV型也可能导致肠道对庚啶变得不敏感,导致不受控制的铁吸收(Pietrangelo,2010)。

其他遗传性铁超载障碍极为罕见。它们包括转铁蛋白血症(缺乏转铁蛋白铁转运体),铁蛋白基因突变,以及脑铁积累的神经变性(NBIA)(Pietrangelo,2010年;Gregory,2011年)。

二级铁超载

继发性铁超载可能是由多种条件造成的,包括治疗某些类型贫血的反复输血(Heli,2011)。 每次输血都会引入额外的铁,由于人类没有排泄机制,铁超载就成为可能。输血患者的铁超载带来了额外的治疗挑战,因为静脉切开手术是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铁超载治疗的最佳做法,但这在贫血患者中通常是不可行的(Bring,2008年)。

慢性肝病。慢性肝病,例如酒精性脂肪肝和丙型肝炎病毒,会损害肝脏产生铁调节激素(铁调素)和铁转运蛋白转铁蛋白的能力(Siddique,2012年;Brissot,2012年)。

继发性铁超载的其他来源包括饮食摄入过量、肠外给铁(如用于贫血管理的静脉给铁)和长期血液透析(Pietrangelo,2010年;Munoz,2011年)。


五、铁过载的体征、症状和后果

铁超载的典型症状是皮肤色素沉着(以青铜色或灰色为主),因为铁和黑色素复合物沉积在皮肤中。肝脏作为铁储存的主要来源,特别容易受到铁超载和相关损伤的影响,这可能从肿大(肝肿大)和血清肝酶含量升高,到纤维化或肝硬化(Siddique,2012年)。

长期铁超载会导致肝癌(Kew,2009)。高血清铁(测量为大于60%转铁蛋白饱和度)使肝癌的10年绝对风险几乎增加了6倍,癌症整体的风险增加了3倍(Ellervik,2012年)。

内分泌器官中的铁积累与糖尿病、性腺功能减退(性激素产生减少)和不太常见的高或甲状腺功能减退有关;其中一些可能通过将铁水平带回健康范围而逆转(Siddique,2012年;NIH MedlinePlus,2010年)。

骨质疏松症可能与严重的铁超载有关,并可能是由于性腺功能减退引起(Valenti,2009年;Siddique,2012年)。

关节病(伴有或不伴有炎症的关节疾病)与铁超载常常同时出现,引起疼痛,手部,手腕,肘部,肩部和臀部的关节炎症(Siddique,2012)。

心脏中的铁沉积可引起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脏猝死(Kremastinos,2011年;Klintschar,2004年)。还增加了血管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风险(Dongiovanni,2011)。

大脑是另一个潜在的过量铁积累的部位,因为它需要铁来进行几种神经元特异性反应,例如,髓鞘神经元轴突的合成和神经递质的产生(Williams,2012年)。过量的铁可以与大脑黑质中的黑色素形成复合物,其方式与皮肤相似;这在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中已经观察到,并且可能与疾病的进展有关(Nandar,2011年;Shima,1997年;Jellinger,1992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淀粉样斑中的铁沉积,可能通过自由基毒性导致神经变性(Crichton,2011年)。在多发性硬化和其他神经退行性运动障碍中,也观察到异常的脑部铁沉积(Williams,2012年;Gregory,2011年)。

细菌在许多与人类相同的反应中需要铁;血液或组织中过量的铁可以刺激入侵病原体的生长(Pietrangelo,2010)。

铁超载与内分泌功能障碍

激素失衡是初级或二级铁超载的患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Noetzli,2011年;McDermott,2005年;VanDeursen,2003年)。

过量的铁在脑垂体中积累,并破坏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合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负责刺激性腺(即睾丸和卵巢)产生性激素。这种破坏的后果是睾酮和雌激素等重要性激素水平异常低(VanDeursen,2003年;McDermott,2005年)。

然而,垂体功能障碍本身并不能解释在铁超载病例中观察到的所有激素扰动(Walsh,1976)。这可以部分解释为在一些铁超载患者中观察到的另一种现象——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升高;尽管这种升高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Gautier,2011年)。

SHBG是一种通过循环携带性激素的转运蛋白。然而,问题是当激素与SHBG结合时,它们结合和激活受体的能力受到很大的阻碍。因此,当SHBG水平由于肝脏中铁的积累而升高时,激素信号可能会被破坏(Selby,1990)。

因此,铁超载者的大脑和肝脏中的铁积累,可能会导致相当大的激素不规则,这可能导致大量并发症,从糖尿病心血管问题性欲丧失骨质疏松症(Rochira,2006年;Corona,2011年;Dandona,2011年;Dandona,2010年)。

一个不幸的现实是,许多传统医生可能不理解铁超载在激素相关并发症中的作用(Cundy1989;McCarthy2002)。因此,许多与激素相关的疾病可能是由于铁水平过高所致的,患者很可能没有得到适当的诊断和治疗。

Life Extension倡议,已知或怀疑激素失衡的个体,应考虑铁超载的血液测试。同样,铁超载的个体应该考虑血液检测中的激素失衡。识别和处理这些常见的并发条件可以提高许多人的生活质量。


六、诊断

鉴于组织中铁含量升高,可能引发几种看似无关的疾病,监测全身铁含量可能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从历史上看,只有在发生足够的损伤,以揭示特征性症状(色素沉着、肝脏肿大和关节问题)后,才诊断出铁超载;然而,有几种测试可以在弗兰克铁超载的迹象和症状出现之前监测铁的状态。每年的铁超载血液测试,可以在早期发现铁超载的亚临床症状,这些铁含量升高的情况,可以通过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或常规疗法来解决(Heli,2011年;Fleming,2012年;Munoz,2011年)。

诊断

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液测试,即使在症状出现之前,也能检测到铁超载(Heli,2011年;Fleming,2012年;Munoz,2011年)。

  1. 血清铁蛋白。本试验测定血清中铁储存蛋白铁蛋白。虽然铁蛋白通常是一种细胞内储存蛋白,但血液中铁蛋白的水平与身体储存量成比例增加(1纳克/毫升血清铁蛋白,在储存铁中约占8毫克/毫升)(Munoz,2011年)。感染、炎症或肝病可提高血清铁蛋白水平,使得有这些条件的个体的测量复杂化;高灵敏度C-反应蛋白(hs-CRP)试验可用于排除炎症(Heli,2011)。

  2. 转铁蛋白饱和度。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测量血清铁与转铁蛋白总铁结合能力的比值,单位乘以100(Munoz,2011年)。 升高的TSAT可见于铁超载的几个遗传原因(Fleming,2012年)。

其他重要测试包括:

  1. 血清铁。血清铁测量血清中总铁含量(Munoz,2011年)。

  2. 总铁结合能力。总铁结合能力(TIBC),测量血清中转铁蛋白(铁转运蛋白)的总结合能力(间接测量转铁蛋白)(Munoz,2011年)。

  3. HFE测试。HFE试验是对HFE基因的两个主要突变(C282Y和H63D)中的任何一个是否存在的遗传试验。这些突变是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最常见的原因。患有I型血色素沉着症的个体通常携带C282Y基因的两个拷贝,或每个突变基因的一个拷贝(Santos,2012年)。阳性HFE分析证实了无症状个体血色素沉着的临床诊断,血液测试显示铁储存增加;它也预测了有血色素沉着家族史的个体的风险(Pietrangelo,2010年)。

  4. 肝脏活检。肝脏活检可作为非血液铁的直接测量手段,也可用于非HFE血色素沉着症的诊断。肝脏铁浓度大于15mg/g干重,会增加与铁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和早期死亡的风险。肝损伤和纤维化的阈值约为22mg/g(Munoz,2011年)。

肝脏和心脏的MRI(磁共振成像)的发展现在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方法来评估这些器官中的铁储存量。在临床实践指南中,R2-MRI(也称为Ferri扫描)现在被特别推荐为测量肝铁浓度的方法。此方法还被用于监测铁螯合剂治疗的疗效(Taher,2008年;Fischer,2009年;Munoz,2011年)。


七、常规治疗

静脉切开手术。

铁超载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是在没有贫血和螯合剂的情况下放血(静脉切开手术)。一个单位(约450毫升)的血液含有大约200-250毫克的铁,这取决于血红蛋白的浓度;通常建议每周去除一个单位(如耐受性)。在总铁储存量大于30g的患者中,治疗性静脉切开手术(即清除血液),可能需要1-2年才能充分减少铁的储存,直到血清铁蛋白水平和转铁蛋白饱和值落在正常范围内。然后,通常通过每年去除2-4单位的血液来维持铁蛋白水平(Pietrangelo,2010年)。

静脉切开手术的一个潜在缺点,是庚啶水平降低和铁吸收过量(Fleming,2012年)。去除血液,启动骨髓中新红细胞的代偿合成。这些新的红细胞通过增加载氧蛋白血红蛋白的产生,来增加铁的需求。因此,铁调素水平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因此可以吸收额外的铁来满足增加的需求(vanDijk,2008年)。

在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患者中的一项研究中,静脉切开手术与铁调素水平降低有关;尽管受试者的铁调素水平最初较低(vanDijk,2008年;Galesloot,2011年)。在维持性静脉切开手术中,以血清铁蛋白水平略高于推荐范围为目标,可能有助于一些患者避免因低铁调素水平引起的铁吸收增加(vanDijk,2008年)。

铁螯合剂。

对于不能接受静脉切开术治疗的患者,或那些血液清除不可行的患者(例如铁负荷贫血患者),铁螯合剂是标准治疗方法。

目前,有三种FDA批准的铁螯合剂。甲磺酸Desferoxamine (Desferal)是一种可注射的铁螯合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在使用。它可以结合和去除铁蛋白储存或异常组织沉积中的铁,但不能从活性代谢铁使用部位(如转铁蛋白或血红蛋白)。脱铁氧胺有一些相当大的缺点;它可以引起过敏和全身过敏反应,其短的半衰期需要在4-12小时内缓慢注射治疗(Heli,2011年)。

口服铁螯合剂的发展,可以更方便的控制剂量,并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德菲丙酮(Ferriprox)是一种合成的类似物,它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铁螯合化合物,最初来源于含羞草植物(Hider,2005年;Heli,2011年)。它通过肝脏快速代谢,需要大剂量服用才能有效。去铁酮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和皮疹。Deferasirox (Exjade)是一种口服生物可利用的螯合剂,半衰期较长,有效剂量比去铁酮小,自2005年以来,美国已批准用于治疗红细胞生成无效而导致的二次铁超载。它表现出一些与去铁酮相同的副作用,有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副作用(例如肝衰竭和肾功能不全),也很贵。由于其小分子尺寸(与去铁氧胺相比),去铁氧体能够在全身移动,从几种关键的含铁酶的活性位点中去除铁(Hider,1995;Heli,2011)。


八、新兴疗法

铁超载治疗的演变是缓慢的。从1889年第一次描述血色素沉着症,到建立静脉切开手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几乎已经过去了一百年;直到最近才阐明了铁超载的更精确的代谢和遗传机制(Pietrangelo,2010年)。

铁螯合剂开发。

科学家似乎越来越有兴趣开发更安全的铁螯合剂,提高铁的清除活动(周,2011年)。去铁氧胺的高分子量衍生物,附着在天然或合成纤维上,保留了经典药物的铁结合活性,同时提供了降低的毒性和更长的循环时间,从而克服了单用去铁氧胺的一些缺点(周,2011)。一种新的口服螯合剂(FBS0701)目前正在临床试验中。它的活性类似于FDA批准的去铁酶,但具有明显更好的安全性(特别是对于肾功能)(Neufeld,2012年)。通过使用转铁蛋白、铁调素,或修饰过的铁调素分子(Minihepcidin)来恢复铁的调节功能,也被探索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Preza,2011年;Fleming,2012年)。

红细胞分离。

红细胞分离,选择性地从血液中去除红细胞,同时保持血容量,已被研究和开发,作为传统静脉切开手术的替代方法(Rombout-Sestrienkova,2012年)。红细胞分离可以在每一次手术中去除更多的红细胞(在较少的程序中实现血清铁蛋白的预期减少),在成本、生活质量或不良事件频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Rombout-Sestrienkova,2012年)。然而,它可能表现出一些与静脉切开手术相同的缺点(例如降低庚啶水平)。

骨髓移植和新的干细胞疗法。

了解遗传铁的调控机制,可能使从业者有另一个治疗方向来解决铁超载问题。对于遗传性铁调节失调患者而言,功能铁调节基因的恢复,可能被证明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骨髓移植已被证明是治疗年轻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有效方法。在1983年至2006年期间,对115名移植手术患者进行的调查中,平均89%(103人)存活到15年随访,其中96%(99人)不再需要输血(DiBartolomeo,2008年)。来自骨髓的干细胞也可用于在身体其他地方重建铁的调节。当I型血色素小鼠(含有2个HFE基因突变拷贝)从健康供体小鼠骨髓移植时,6个月后在肝脏(占总肝细胞的11%)和肠道中检测到供体干细胞。在这两种情况下,干细胞已转化(分化)为适合这些器官(肝细胞和肠肌成纤维细胞)的细胞类型,部分恢复了铁调节基因(包括HFE)的表达,并与对照动物相比降低了这些组织中的铁含量(Moran-Jimenez,2008年)。


九、饮食和生活方式注意事项

人口研究表明,限制饮食铁摄入量可能会降低血清铁负担。在一项对HFE突变发生率较高的男性和女性的研究中(约40%的试验组在其HFE基因中至少有一个突变),红肉和饮酒的频率与血清铁蛋白水平较高有关,而非柑橘类水果与男性血清铁蛋白水平较低有关(Milward,2008年)。同样,一项对妇女的研究发现,酒精、红肉和血红素铁以及血清铁蛋白的摄入量之间有一定的关联(Cade,2005年)。除了在肉类中发现的血红素形式的铁外,非血红素铁还可以在植物性食品(如绿叶蔬菜、豆类、强化面包和谷类)中找到(美国农业部,2011年)。非血红素铁对铁超载的贡献尚不清楚;上述两项研究都没有报告与非血红素铁耗相关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升高(Cade2005;Milward2008)。低铁饮食对疾病进展的长期影响尚不清楚;缺乏饮食铁限制的临床研究。

高抗坏血酸(维生素C)和柠檬酸(例如柑橘类水果)的食物可以增强非血铁的吸收(Crawford,1995)。在铁超载患者中,应避免每天补充大于500毫克的维生素C(Barton,1998年),特别是在吃饭时避免。

每年献血也可能有助于维持铁的水平。在一项研究中,献血者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非献血者相比平均下降33%(Cade,2005年)。

Life Extension建议不服用补充铁,除非需要(即,由于缺乏)。铁的需要应该通过每年的血液测试来确定。由于过量的铁摄入可能与几种退行性疾病有关,或增加患几种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因此Life Extension复合维生素是在没有铁的情况下配制的。孕妇由于铁的要求增加,应咨询其医生,以确定是否适当补充铁。


十、有针对性的营养策略

科学家研究了几种膳食成分对铁超载的治疗能力。它们通过减少或抑制肠道对铁的吸收,或者结合血液和组织中多余的铁,来帮助它从体内排出。此外,自由基损伤对铁超载相关疾病的诱发作用,表明了增加抗氧化剂摄入的重要性。

乳铁蛋白。

乳铁蛋白是一种类似于铁转运体转铁蛋白的铁结合蛋白;它结合和隔离血液外的区域,如粘膜、胃肠道和生殖组织(Jiang,2011年)。它在牛奶中的浓度很高,并作为抗菌化合物,由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在感染或炎症部位分泌(Paesano,2009年;Brock,2012年)。

乳铁蛋白的抗菌作用,应归因于其剥夺病原微生物生长所需铁的能力(Brock,2012年)。 实验还表明乳铁蛋白可能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并可能影响炎症基因的表达(Scarino,2007年;Paesano,2009年;Mulder,2008年)。有证据表明,低铁磷铁蛋白可能对铁介导的自由基损伤有保护作用;它减少了铁催化的羟基自由基在体外的形成(Baldwin,1984)。

多酚。

多酚如绿原酸(Kono1998)、槲皮素、芦丁、大黄素(郭,2007)、双胞苷(石榴)(Kulkarni,2007)和原花青素(蔓越莓)已被证明在体外与铁结合(林,2011)。在从多种来源(包括儿茶素、橙皮苷、柚皮素和薯蓣皂甙)中分离出的26种黄酮类化合物(一种多酚)的体外结合研究中,在螯合亚铁中,以10:1的类黄酮/铁比值提供时,几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效果去铁胺几乎相同。当以1:1的比例供应时,槲皮素、杨梅素和黄芩素(一种来自头骨的黄酮类化合物)继续螯合铁,其效率与去铁氧胺相同(Mladenka,2011年)。作为抗氧化剂,多酚还可能减少铁催化的自由基生成(Minakata,2011年)。

在铁超载小鼠模型(肝脏重量超过2000毫克/克铁)中,槲皮素和黄芩苷(作为1%的水喂养,大约相当于70公斤的人摄入15克),降低了铁诱导的肝脏脂质过氧化和蛋白质氧化,减少了肝脏铁储存以及血清铁蛋白,增加了铁的粪便排泄(Zhang,2006年)。为了证实多酚在人类中的作用,临床研究是必要的。

果胶。

果胶是一种不易消化的纤维,与非血红素铁紧密结合,从而干扰其吸收。在对13例特发性血色素沉着症患者的一项小研究中(在发现血色素沉着症的遗传学之前进行),铁的吸收在9克/m2的果胶负荷后减少了近一半(平均成人约15克)。 纤维素纤维对铁结合无影响(Monnier,1980)。

奶蓟。

奶蓟及其黄酮类成分(即水飞蓟素),具有铁螯合和羟基自由基猝灭特性(Borsari,2001年;Abenavoli,2010年)。在HFE血色素沉着症患者中,140毫克水飞蓟素(水飞蓟素的主要成分)与含有约14毫克非血红素铁的试验餐一起服用,铁吸收减少了40%以上(Hutchinson,2010年)。当与大豆磷脂酰胆碱联合治疗12周时,水飞蓟素治疗显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铁蛋白(表明总铁储存减少)略有减少(13%)(Bares,2008年)。当与可注射铁螯合剂去铁氧胺结合时,水飞蓟素比单用去铁氧胺对β地中海贫血患者血清铁蛋白的降低更有效(Gharagozloo,2009年)。

姜黄素。

姜黄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和铁螯合剂。在实验模型中,它们被证明可以减少铁催化的DNA氧化损伤(Garcia,2012年)、与铁相关脂质过氧化相关的肝脏损伤(Reddy,1996年),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特征的淀粉样斑块中,铁引起的自由基损伤(Atamna,2006年)。在β地中海贫血小鼠中,姜黄素结合铁在血液中减少了喂食高铁饮食的小鼠的心脏铁沉积(Thephinlap,2011年),并减少了与IV螯合剂去铁酮结合的铁相关脂质的过氧化(Thephinlap,2009年)。姜黄素在肝脏中的铁螯合作用取决于总铁摄入量。在低饮食铁浓度下(小鼠给予姜黄素作为其饮食的2%),姜黄素表现出明显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浆总铁(焦,2009)。然而,在高铁饮食中的小鼠肝脏铁蛋白显著下降时(表明铁储存量下降),姜黄素作为其饮食的2%,血浆总铁或转铁蛋白饱和度没有变化(焦2006;焦2009)。

绿茶。

绿茶儿茶素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在试管研究中显示出类似于注射螯合剂去铁胺的铁螯合活性(Mandel,2006年)。在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血样中,加入高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的绿茶提取物,迅速螯合非转移蛋白结合铁,并适度降低脂质过氧化标志物(Srichairatanakool,2006年)。绿茶儿茶素跨越血脑屏障的能力,意味着它们可能成为螯合几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征的异常铁沉积的药物(Mandel,2006年)。绿茶摄入对人体铁状况的影响,在不同的研究中,结论是相互矛盾的。一些研究表明,在摄入足够铁的个体中,茶的摄入与铁的吸收、血清铁蛋白或血红蛋白水平之间没有关联(Mennen,2007年;Temme,2002年;Cheng,2009年)。然而,两项研究确实表明,高消费水平的绿茶(Imai,1995)和绿茶提取物(Samman,2001)分别降低了血清铁蛋白和铁的吸收。

阿尔法脂肪酸。

阿尔法脂肪酸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和酶辅助因子。在细胞培养中,α-硫辛酸(以其还原形式,二氢硫辛酸)保护神经元,使其免受铁或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催化的氧化损伤(Lovell,2003)。在一项临床前试验中,R-α-脂酸(R-LA)被喂给与年龄相关的大脑皮层铁积累的老年大鼠。经过2周的R-LA补充,铁水平下降到那些年轻大鼠的指标(Suh,2005年)。

肉碱。

肉碱是一种内部穿梭物,它帮助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转化为能量。肉碱酯(乙酰-L-肉碱和丙酰-L-肉碱)是衍生物,它们可能具有额外的抗氧化活性,比单用肉碱具有优势(Mingorance,2011)。当与α脂酸结合时,乙酰-L-肉碱可减少铁超载的人成纤维细胞培养物中自由基的产生(Lal,2008年)。在试管研究中,丙酰-L-肉碱抑制超氧自由基,降低过氧化氢催化的脂质过氧化(Vanella,2000)。研究还提出丙酰-L-肉碱可以减少铁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产生,因为它的铁螯合活性(Reznick,1992)。


本文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随着新数据的出现而发生变化。我们建议的营养或治疗方案均不用于确保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Piping Rock健康研究院没有对参考资料中包含的数据进行独立验证,并明确声明对文献中的任何错误不承担任何责任。


十一、部分引用及参考文献

  1. Abenavoli L, Capasso R, Milic N, Capasso F. Milk thistle in liver diseases: past, present, future. Phytother Res. 2010;24(10):1423-1432.

  2. Atamna H and Boyle K. Amyloid-beta peptide binds with heme to form a peroxidase: relationship to the cytopathologi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ProcNatlAcadSci USA. 2006;103(9):3381-3386.

  3. Baldwin DA, Jenny ER, Aisen P. The effect of human serum transferrin and milk lactoferrin on hydroxyl radical formation from superoxide and hydrogen peroxide. J Biol Chem.1984;259(21):13391-4.

  4. Bares JM, Berger J, Nelson JE, et al. Silybin treatment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 in serum ferriti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8;42(8):937-944.

  5. Barton JC, McDonnell SM, Adams PC, et al. Management of Hemochromatosis. Ann Intern Med. 1998;129(11):932-39.

  6. Borgaonkar MR. Hemochromatosis.More common than you think. Can Fam Physician. 2003;49:36-43.

  7. Borsari M, Gabbi C, Ghelfi F, et al. Silybin, a new iron-chelating agent. J. Inorg. Biochem. 2001;85(2-3):123-129.

  8. Bring P, Partovi N, Ford JA, Yoshida EM. Iron overload disorders: treatment options for patients refractory to or intolerant of phlebotomy. Pharmacotherapy. 2008;28(3):331-342.

  9. Brissot P, Ropert M, Le Lan C, Loréal, O. Non-transferrin bound iron: A key role in iron overload and iron toxicity. BiochimBiophysActa. 2012;1820(3):403-410.

  10. Brittenham G. Hoffman: Hematology: Bas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5th ed ( 2008). CHAPTER 36 - DISORDERS OF IRON METABOLISM: IRON DEFICIENCY AND IRON OVERLOAD. Available at:http://www.mdconsult.com/books/page.doeid=4-u1.0-B978-0-443-06715-0..50038-8&isbn=978-0-443-06715-0&sid=1318758387&uniqId=338101529-7#4-u1.0-B978-0-443-06715-0..50038-8 Accessed 6/5/2012.

  11. Brock JH. Lactoferrin—50 years on. Biochem Cell Biol. 2012 Jun;90(3):245-51.

  12. Cade JE, Moreton JA, O'Hara B, et al. Diet and genet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ron status in middle-aged women. Am J ClinNutr. 2005;82(4):813-820.

  13. Cheng TO. Green tea does not inhibit iron absorption. Int. J. Cardiol. 2009;133(1):112.

  14. Cogswell ME, Looker AC, Pfeiffer CM, et al. Assessment of iron deficiency in US preschool children and nonpregnant females of childbearing ag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2003-2006. Am J ClinNutr. 2009;89(5):1334-1342.

  15. Corona G, Rastrelli G, Monami M, et al. Hypogonadism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men: a meta-analytic study. Eur J Endocrinol. 2011 Nov;165(5):687-701.

  16. Crawford RD. Proposed role for a combination of citric acid and ascorbic acid in the production of dietary iron overload: a fundamental cause of disease. Biochem. Mol. Med. 1995;54(1):1-11.

  17. Crichton RR, Dexter DT, Ward RJ. Brain iron metabolism and its perturbation in neurological diseases.J Neural Transm. 2011;118(3):301-314.

  18. Cundy T, Bomford A, Butler J, et al. Hypogonadism and sexual dysfunction in hemochromatosis: the effects of cirrhosis and diabetes. J ClinEndocrinolMetab. 1989 Jul;69(1):110-6.

  19. Dandona P and Dhindsa S. Update: Hypogonadotropichypogonadism in type 2 diabetes and obesity. J ClinEndocrinolMetab. 2011 Sep;96(9):2643-51.

  20. Dandona P and Rosenberg MT.A practical guide to male hypogonadism in the primary care setting.Int J ClinPract. 2010 May;64(6):682-96.

  21. Di Bartolomeo P, Santarone S, Di Bartolomeo E, 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thalassemia major treated with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Am. J. Hematol. 2008;83(7):528-530.

  22. Dongiovanni P, Fracanzani AL, Fargion S, Valenti L. Iron in fatty liver and in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target. J Hepatol. 2011;55(4):920-932.

  23. Ellervik C, Tybjaerg-Hansen A, Nordestgaard BG. Risk of cancer by transferrin saturation levels and haemochromatosis genotype: population-based study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2;271(1):51-63.

  24. Emerit J, Beaumont C, and Trivin F. Iron metabolism, free radicals, and oxidative injury.Biomed Pharmacother. 2001 Jul;55(6):333-9.

  25. Fischer R and Harmatz PR. Non-invasive assessment of tissue iron overload.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09:215-221.

  26. Fisher J, Devraj K, Ingram J, et al. Ferritin: a novel mechanism for delivery of iron to the brain and other organs.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007;293(2):C641-9.

  27. Fleming DJ, Jacques PF, Tucker KL, et al. Iron status of the free-living, elderly Framingham Heart Study cohort: an iron-replete population with a high prevalence of elevated iron stores. Am J ClinNutr. 2001;73(3):638-646.

  28. Fleming RE and Ponka P. Iron overload in human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2;366(4):348-359.

  29. Galesloot TE, Vermeulen SH, Geurts-Moespot AJ, et al. Serum hepcidin: reference ranges and biochemical correlate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Blood. 2011;117(25):e218-25.

  30. García CR, Angelé-Martínez C, Wilkes JA, Wang HC, Battin EE, Brumaghim JL. Prevention of iron- and copper-mediated DNA damage by catecholamine and amino acid neurotransmitters, l-DOPA, and curcumin: metal binding as a general antioxidant mechanism. Dalton Trans.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