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CRIBE

女性健康nyuxingjiankang

经前期综合征(PMS):圣洁莓、欧米伽-3鱼油

时间:2020-12-29 10:52 阅读:794 来源:朴诺健康研究院

目 录

1.综述

2.经前期综合征

3.背景资料

4.体征与症状

5.可能的原因

6.风险因素

7.诊断分析

8.常规疗法

9.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注意事项

10.综合干预措施

11.部分参考文献


1.综述

摘要与概述速览

  • 经期前得两周,很多女性都经历过身体、心理以及认知方面的不快症状。这些症状被称为经期前综合征,或月经前不快症状(PMS)。一种与经期前综合征息息相关的严重症状称为经前焦虑症(PMDD),能够显著地降低女性的生活质量。

  • 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了解影响经期前综合征的月度荷尔蒙改变。学到可能减轻经期前综合征症状的治疗方法,以及有助于健康月经周期的几种饮食和生活习惯改变方式和膳食补充剂。

  • 临床研究表明圣洁莓(西洋牡荆果)提取物有助于改善几种与经前期综合征相关的症状。

数以百万计的女性会在经期前的两周内经历身体、情绪以及认知方面的不快感受。这些症状被称为经前期综合征,或月经前不快症状(PMS),会干扰日常活动。一种严重的经期前症状与经期前综合征息息相关,称为经前焦虑症(PMDD),它对女性的影响甚至像重度抑郁症一样严重。在其他综合干预措施中,维生素B6与藏红花显著地有助于减轻这些刺激和衰弱症状。

经前期综合征的常见体征与症状

生理症状:

  • 腹胀、体重增加

  • 痤疮粉刺

  • 乳腺增生

心理症状:

  • 易怒易激

  • 情绪波动

  • 疲惫

行为症状:

  • 食欲增长

  • 恼怒生气

  • 积极性减弱

经前期综合征/经前焦虑症的可能原因

  • 在经前期综合征发生阶段雌激素与黄体酮水平升高。

  • 肾上腺皮质轴机制反常。

  • 血清素水平变动。

经前期综合征/经前焦虑症的风险因素

  • 吸烟和饮酒

  • 肥胖

  • 高脂高糖的饮食

  • 外伤性应激或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

传统医学治疗方式

  • 针对症状的药物:非类固醇抗炎药(布洛芬、甲氧萘丙酸)、甲灭酸以及安体舒通

  • 针对情绪调节的药物: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治疗焦虑的药物

  • 抑制排卵和调节激素的药物:口服型避孕药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注意:一些较新型的避孕药配方中含有孕激素屈螺,这种物质可能会增加危及生命的血液凝集风险,也就是静脉血栓栓塞。

饮食与生活方式的注意事项

  • 避免高糖高盐饮食,避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

  • 运动锻炼可以改善经前期综合征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症状

  • 压力管理

综合干预措施

圣洁莓:很多学术研究中都表示它是“经前期综合征最有效的治疗药物选择之一”。

微生物B6:微生物B6被证明能够改善腹胀、头痛、乳房疼痛、沮丧抑郁和易怒等症状。

镁元素:研究发现补充镁元素能够显著减轻经前期综合征女性的体重增加、腹胀和乳房压痛等症状。

藏红花:藏红花的补充可以减轻抑郁症状和经前期整体症状的严重程度。

鱼肝油:与安慰剂相比,每日服用omega-3脂肪酸可显著减少抑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腹胀、紧张、头痛和乳房压痛。


2.经前期综合征(PMS)

有数以百万计的女性曾在其生命中的某些阶段,经历过经期前两周中生理、情绪与认知方面的不良症状(Bhatia 2002; MGH 2013)。当这些症状干扰到日常生活时,这种症状就被成为经前期综合征或月经前不快症状(Marjoribanks 2013; O'Brien 2011; Rapkin 2012; Alvero 2014)。据统计,8-20%的育龄女性都经历过中度到重度的经前期综合征(Rapkin 2009)。

经前焦虑症,或者说经前焦虑障碍,是一种与经前期综合征紧密相关的经前期症状,估计影响着3-8%的女性(Rees 2014; Marjoribanks 2013; Steiner 2006)。经前焦虑症通常的特点是具有严重的心理症状,例如抑郁、焦虑或持续愤怒。经前焦虑症比经前期综合征严重得多,会对女性的生活造成与重度抑郁症同等严重的影响(Pearlstein 2008; Rapkin 2009; Epperson 2012)。

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一样,都发生在月经周期中。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阶段(从排卵持续到月经开始),女性体内的雌性激素和黄体酮的水平会改变(Justice 1999; Ounis-Skali 2006)。这些激素水平的波动与经前期综合征症状的开始相一致。通常认为激素水平的改变会影响大脑中称为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有助于调节情绪(Freeman 2002)。激素的直接作用,再加上它们对于神经递质的影响,被认为是导致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的原因。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的症状通常会在月经开始时或之后不久消失,在下一个黄体期再次出现(Rapkin 2012; Rees 2014; Rapkin 2014)。

饮食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已经足够解决经前期综合征的轻度症状。这类改变包括运动锻炼,吃含有丰富蔬菜、全谷物和水果的健康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盐、糖、酒精和咖啡因,保证充足的睡眠,管控压力与戒烟。非处方止痛药能够解决腹部绞痛、疼痛和头痛等生理方面的症状,但它并非没有副作用,这种情况在长期使用时尤为明显(OWH 2012; Alvero 2014)。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其他行为和自助疗法也可能减轻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的症状(Pearlstein 2008; Willacy 2012)。

对于仅靠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无法缓解症状的女性,有几种药物也可以用来质量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虽然许多女性会发现其中一些药物只是部分有效,或会引发了不良的副作用(Kleinstauber 2012; Rapkin 2009; Marjoribanks 2013)。这些药物包括能够阻塞排卵的口服避孕药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以及能够改变脑神经化学物质代谢的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抗焦虑药(Mayo Clinic 2012)。

然而,遭受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的女性并不仅限接受传统治疗。在临床研究中,许多综合干预措施,包括钙和维生素D、圣洁莓提取物、镁元素、圣约翰草和维生素B6已被证明可以减轻经前期综合症的症状(Bertone-Johnson 2005; Canning 2010; Yonkers 2008; Alvero 2014; OWH 2012)。此外,考虑到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症状的激素基线,经历这两种症状中任意一项的女性应该进行血液检测,以评估她们的性激素水平。通过血液检测可以发现激素失衡,而它可能正是一些女性经前期综合症和经前焦虑症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一旦确定了激素的失衡,一些女性就可能从使用生物相同的激素替代疗法中受益,这种疗法以恢复她们激素之间的平衡(Dennerstein 1985; Fugh-Berman 2007; Holtorf 2009; Hudson 2013)。

本文中,你将会学到引发经前期中和正和经前焦虑症的可能导致原因,以及如何区分这两种症状。你还将了解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的典型治疗方法以及常规治疗方式的常见副作用。文章还将研究新兴的治疗方法,同时介绍一系列可能有助于缓解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症状的综合干预措施。


3.背景知识

月经周期

在月经周期过程中,性激素水平的波动使女性的生殖系统为怀孕做好了准备。正常的月经周期通常的时长范围在25-36天之间。经期的第一天被认为是月经周期的第一天,同时也是卵泡期的一部分(Brzyski 2013)。与月经周期有关的关键激素是促黄体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雌性激素和黄体酮。图1描绘了这些激素在月经周期期间的波动模式。

图1 月经周期中的激素波动模式

  • 卵泡期:卵泡期开始于经期出血的第一天,通常会持续13-14天(Hawkins 2008; Brzyski 2013)。

  • 排卵期:排卵期通常持续16-32小时,大约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Hawkins 2008; Brzyski 2013; Ajala 2013)。

  • 黄体期:黄体期通常持续约14天(Hawkins 2008; Brzyski 2013)。

  • 月经期:整个月经周期在月经期的第一天重新开始,这个过程不断重复(Hawkins 2008; Brzyski 2013)。

对于能被诊断为经前期综合征的女性,不适的症状必须在月经周期中的黄体期出现,在经期开始后不久结束,并且在下一个黄体期前不会复发。


4.体征与症状

每个女性经历的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的具体症状可能不同。然而,同一位女性在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中通常会经历相同的症状。症状发生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通常在月经前大约两天最为严重,通常在经期开始前或后几天出现缓解。在一些女性的病例中,症状会持续到下一个周期,但在下一个排卵期之前必须有一段无症状的时间,这样才符合经前期综合征的标准。经前期综合征,顾名思义,不会发生在更年期后。然而,与经前综合症引起的症状相似的症状可发生在更年期早期阶段或生育期之后,尤其可能发生在女性正在接受联合雌激素-孕激素替代的期间(Rapkin 2014; Yonkers 2008)。

据报道,与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相关的症状有超过150种(Alvero 2014)。不过,烦躁、焦虑、抑郁、情绪波动、腹胀、腹部不适、乳房压痛、头痛和疲劳还是最常见的症状。这些症状中的许多会因压力、酒精或咖啡因的摄入以及吸烟而进一步恶化(Rapkin 2014; Alvero 2014)。

▼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的常见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症状*

(1)生理症状

  • 腹部肿胀

  • 痤疮粉刺

  • 乳房肿胀压痛

  • 便秘或腹泻

  • 头疼

  • 关节或肌肉疼痛

  • 协调障碍

  • 脚和腿肿胀

  • 体重增加

(2)心理症状

  • 焦虑

  • 性欲改变

  • 抑郁

  • 疲惫

  • 易怒

  • 情绪波动

  • 无端恐惧

  • 注意力减退

  • 自信心减退

  • 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

(3)行为症状

  • 愤怒爆发

  • 积极性减退

  • 渴望进食

  • 产生敌意

  • 食欲增加

  • 偏执

  • 退避他人

*参考来源(Alvero 2014; Yonkers 2008; Rapkin 2014)


5.可能原因

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这两种疾病是由激素水平的周期性变化和脑神经化学物质活性失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趣的是,激素和神经化学物质之间的关系似乎是双向作用的。激素会直接或间接地激活脑神经化学物质通路,并参与调节许多基本的脑功能;反过来,这些神经化学物质似乎也会影响到激素(Rasgon 2001; Andreen 2009; Kuhl 2002; Finocchi 2011)。激素还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具有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会进一步影响应激激素皮质醇,即另一种可能导致经前症状的相互作用(Segebladh 2013; Girdler 2001)。

雌性激素与黄体酮

没有开始月经的年轻女性没有月经周期,因此也不会经历经前期综合症。已经经历过更年期的女性也不存在月经周期或黄体期,因此同样不会经历经前期综合症。这为黄体酮和雌激素会导致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提供了证据。此外,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发生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此时黄体酮和雌激素处于高水平(Rapkin 2014; Brzyski 2013)。然而,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并不仅仅与激素水平有关,因为研究人员无法检出测经前期综合征女性与对照组女性在激素水平或模式上的差异(Rubinow 1988; Backstrom 1983; Rapkin 2012)。

另一个受到研究者关注的可能性是,激素代谢物或衍生物可能是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某些方面的基础。举例来说,一些研究提出,一种称为四氢孕酮的黄体酮代谢物,可能与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有关(Reddy 2010; Andreen 2006; Backstrom 2011; Nillni 2011; Rapkin 1997; Monteleone 2000; Lombardi 2004; Bernardi 2004; Engin 2007; Klatzkin 2006)。

此外,女性体内性激素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平衡”可能在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中发挥着不连续,但十分重要的作用。举例来说,女性月经周期中性激素之间的波动平衡会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系统,进而调节情绪和认知。这很有趣,因为某些神经递质系统的活动或信号的改变被认为与一些经前期综合征症状有关(Steiner 2003; Studd 2011; Hudson 2013)。因此,帮助建立性激素之间的平衡可能会缓解一些女性的经前期综合征症状(Studd 2011; Hudson 2013)。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由两个脑区,即下丘脑和垂体腺,以及肾上腺组成,肾上腺位于每个肾脏的顶部。这三种结构协同工作,调节大脑和肾上腺之间传递的神经化学和激素信号,通过调节皮质醇来帮助管理对压力的反应。这个官能团被称作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Smith 2006)。经前期综合征或经前焦虑症女性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异常会影响皮质醇和四氢孕酮的水平,导致情绪变化和对压力的反应改变(Klatzkin 2010; Segebladh 2013; Girdler 2007; Mortola 1989)。关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更详细的探讨可以参看压力管理方面的文章。

血清素

血清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参与调节情绪、压力应对、饮食行为和昼夜节律(醒睡周期)(Caspi 2003; Parsey 2006; Hainer 2006; Monti 2011)。血清素的活性部分是由卵巢性激素水平控制的。因此,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的波动会改变血清素水平,导致情绪的变化(Benmansour 2012; Rapkin 2012; Yonkers 2008)。一些研究(但不是所有的)已经发现了在经前症状中血清素信号和性类固醇之间具有关联性的证据(Clayton 2006; Yen 2013; Dhingra 2007; Gingnell 2010; Magnay 2010; Magnay 2006; Yonkers 2008)。

其他潜在机制

泌乳激素是脑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刺激乳房发育和分泌乳汁(Liou 2012),而β-内啡肽是控制疼痛、奖励和成瘾行为的神经化学物质(Sprouse-Blum 2010; Roth-Deri 2008)。两者都可能在经前症状中起作用。患有经前期综合症的女性可能有较高的泌乳激素水平或较低的β-内啡肽水平,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经前期综合症的心理和生理症状(van Die 2013; Cunningham 2009)。


6.风险因素

吸烟和饮酒

一项针对3000多名女性的人口研究发现,吸烟的人患经前期综合症的风险会增高两倍以上,而相比于从不吸烟的女性,15岁之前就开始吸烟的女性患经前期综合征的风险是她们的2.5倍以上。相比于从不吸烟的女性,曾经每天吸烟25支或以上的女性患经前期综合症的风险会是他们的1.8倍。长时间更大量地吸烟也会增加经前期综合症的风险(Bertone-Johnson 2008)。

一项对200多名女性的研究发现,与没有经前期综合症的女性相比,患有经前期综合症的女性每周的饮酒量显著更多,无论是月经前还是月经后。这项研究还发现,每周在月经后期喝10杯或以上酒精饮料的女性患中度至重度经前期综合症的可能性有显著增加。其他研究也发现了饮酒和经前期综合症之间具有关联性(Rossignol 1991; Bryant 2006)。

肥胖

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增加与经前期综合症有所关联。在一项研究中,BMI指数大于27.5的人比BMI小于20的人患经前期综合征的风险显著的更高。较高的BMI指数与背痛、四肢肿胀和腹部绞痛症状显著相关(Bertone-Johnson 2010)。一项对874名女性的调查发现,肥胖女性患经前期综合症的风险是一般人的2.8倍(Masho 2005)。较高的BMI值也与经前焦虑症有关(Yen 2010)。

饮食

两项调查发现,高脂肪饮食与更严重的经前期综合症症状有所关联(Goker 2014; Nagata 2004)。也有证据表明,与卵泡期相比,患有经前焦虑症的女性在黄体期对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的渴望增加(Reed 2008)。另一项调查发现,高糖食品和饮料的食用与经前期综合症有关(Rossignol 1991)。

心理风险因素

多项研究发现,外伤后应激或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会增加女性患经前焦虑症的几率(Pilver, Levy 2011; Wittchen 2003; Perkonigg 2004)。也有证据表明,在生活中感受到歧视的女性,更有可能罹患经前焦虑症,这些歧视包括性别和种族歧视(Pilver, Desai 2011)。一项研究发现,患有经前期综合征的女性表示其在童年遭受过重大创伤的可能性是没有经前期综合征女性的三倍以上(Bertone-Johnson 2014)。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患有精神疾病的妇女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可能会经历病情的恶化(Nillni 2011; Kim 2004; Miyaoka 2011; Cirillo 2012; Rees 2014)。你可以在延年益寿板块的焦虑和抑郁相关内容板块中,了解更多被误认为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的精神疾病。


7.诊断分析

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是依据女性的症状和病史进行诊断的(Pinkerton 2013; Nillni 2011; Rees 2014)。其中需特别注意的是,要注意将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妇科疾病要与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区分开来。更年期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经期疼痛性痉挛)以及其他一些症状可能会被误认为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Yonkers 2008; Rapkin 2014)。

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的症状必须是周期性的,由于其在卵泡期会出现一个无症状的间隔。在卵泡期症状不缓解的患者可能患有其他具有类似症状的障碍或状况(Rees 2014; Alvero 2014)。诊疗指南建议女性至少连续两个月经周期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的症状,以帮助确诊(Nevatte 2013; Endicott 2006)。

通过进行检查,去排除其他引起类似经前期综合症症状疾病或情况的可能性是可行的。例如,通过进行甲状腺功能测试可以排除甲状腺疾病的可能性(Rees 2014)。问卷测试可用于筛查抑郁和广泛性焦虑障碍(Alvero 2014)。促黄体激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的水平测定有助于确定症状是否与更年期有关(BreastCancer.org 2013)。

内科医生可以以来自《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等来源中的标准化标准作为依据,来诊断经前期综合症,这本书中对此疾病使用的术语为“经前紧张综合征”,医生同样可以使用美国妇产科医师大会(ACOG)的指南为依据进行诊断。经前焦虑症的诊断则可以依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的指南(Rees 2014)。表2列出了每个诊断工具的需求和可能的症状。

表2:诊断工具ICD-10、ACOG和DSM-5中用于诊断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的症状和症状要求*

*参考来源(Rees 2014; ACOG 2001)


8.常规性治疗

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的治疗一部分取决于症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大多数轻微的经前期综合征病例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我们在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注意事项段落中说到的)或非处方药来治疗,以控制身体症状(Rapkin 2014),不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实是推荐所有的病人来尝试的(Rees 2014)。非处方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例如布洛芬(艾维德尔、米多尔)以及甲氧萘丙酸(萘普生)通常用于治疗痉挛和乳房压痛等身体症状。

甲灭酸(甲芬那酸)是一种非类固醇抗炎处方药,通常用于治疗痛经,有时也用于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一项关于甲灭酸的小样本量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它能显著降低经前生理症状和情绪波动(Mira 1986; NLM 2012)。利尿剂,例如螺旋内酯甾酮(安体舒通)可能被规定用于治疗经前水肿和腹胀(Mayo Clinic 2012)。

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的标准常规治疗主要依赖调节情绪的药物、干扰排卵的合成激素、转介认知行为治疗,或者在罕见和极其严重的情况下,通过外科手术摘除女性的卵巢。

精神科药物

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s)通常用于治疗受血清素影响的情绪障碍,如焦虑和抑郁。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被认为是经前期综合征/经前焦虑症心理和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首选,临床观察中在60-80%的女性中都有得到改善(Marjoribanks 2013)。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治疗中有效果的经前焦虑症女性中,通常有超过50%的显著症状改善。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可能在连续服用情况下起效,也可能只在黄体期期间有效。目前,仅有氟苯氧丙胺(百忧解或氟西汀)、舍曲林(左洛复)和帕罗西汀(百可舒)是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经前焦虑症的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Rapkin 2013)。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的副作用相当普遍,报告中最常见的包括恶心、疲劳或虚弱、嗜睡、性欲减退和出汗。这些副作用已被证明与剂量有关(Marjoribanks 2013)。性功能障碍是另一种相对常见的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副作用,80%长期持续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身上都会发生(ARHP 2008)。另一个潜在的问题是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停药综合症,即患者在停药时会经历戒断症状。这些戒断症状包括感觉和胃肠道症状、头晕、无精打采、睡眠障碍和心理症状(Renoir 2013)。逐步停用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似乎可以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Haddad 1998)。

抗焦虑药物:抗焦虑药物是被用于治疗焦虑的。被用于治疗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的抗焦虑药包括苯二氮卓类阿普唑仑(阿普唑仑)、丁螺环酮(布思帕)和氯压定(可乐定(Alvero 2014; Rees 2014; Rapkin 2014))。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平类药物潜在具有引起严重的副作用的效果,包括生理依赖,以及突然停药后的戒断症状。因此,只有当患者对其他治疗,如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治疗无效时,才会使用阿普唑仑(Freeman 2003)。

排卵抑制

由于经前期综合征/经前焦虑症的症状可以归因于,或者说至少部分归因于性激素的波动,一些治疗方法通过会中断排卵来达到治疗效果:

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OCPs)包含一种合成的类孕激素药物(一种黄体酮)和一种雌激素,它们通常被用来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然而,它们的效果可能取决于配方(Rapkin 2012; Lopez 2012; ARHP 2008)。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和防止黄体期发生的激素水平变化而起作用(Nevatte 2013)。某些患者服用21天的含激素的口服避孕药片和7天不含激素的口服避孕药片,似乎表现出经前期综合征身体症状的环节;然而,它们对心理症状的效果则比较有限(Rapkin 2012)。此外,有些口服避孕药在无激素的一周内仍然允许正常的激素波动,许多女性会在此期间经历类似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Sulak 2000)。一些相对新型的口服避孕药或提供连续的激素剂量,没有药物间隔,或减少药物间隔,从而减少无药物期间类似经前期综合征症状的发生率(ARHP 2008)。一项对持续使用左炔诺孕酮(一种黄体酮)和乙炔雌二醇片进行激素评估的四项研究的分析显示,30-81%的女性症状得到了总体改善(Freeman 2012)。

含有24天剂量的屈螺酮(一种黄体酮)和乙炔雌二醇的新型激素配方,仅有4天的无药间隔期,能够显著改善经前焦虑症症状,并已获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经前焦虑症的治疗(Lopez 2012;ARHP 2008)。目前还不确定这些制剂对症状不很严重的女性是否有效果(Lopez 2012)。

新型激素制剂的潜在风险

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含有黄体酮的新激素配方,通常与炔雌醇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加危及生命的血栓的风险,即静脉血栓栓塞(FDA 2013年)。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Rodriguez 2012)。在大约6-32%的深静脉血栓栓塞病例中,血块可从四肢转移到肺部,形成肺栓塞。据估计,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肺栓塞(Ozaki 2012)。

所有的口服避孕药都会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略有增加(Tchaikovski 2010; Stegeman 2013)。然而,一些研究表明,与早期配方相比,含有屈螺酮和新型孕激素的避孕药引发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更高,超出高达3.3倍(Wu 2013; Parkin 2011; Jick 2011; Tricotel 2014)。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在2012年4月4日发表了一份立场声明,声明含有屈螺酮的口服型避孕药可能比其他含有黄体酮的片剂具有更高的血栓形成风险(FDA 2013)。对患者来说,与医生讨论其完整的病史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够确定服用含有屈螺酮成分的口服避孕药是否会构成任何不必要的风险。含有屈螺酮的常见避孕药品牌名称包括Beyaz, Gianvi, Loryna, Ocella, Safyral, Syeda, Yasmin, Yaz和Zarah(FDA 2013)。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动剂能够中断激素周期和排卵。这就造成了一种药物诱导的更年期状态,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就有患骨质疏松症和心脏病的风险,这种情况与自然更年期类似。因此,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在经前期综合征或经前焦虑症中的使用仅限使用3-6个月的疗程,并且,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通常只在其他治疗如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或口服避孕药无效时使用(Rees 2014; Kumar 2014; Magon 2011)。

由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引起的低水平的循环性激素也会引起更年期症状,如潮热、阴道干燥和头痛。为了减轻其不良影响并延长治疗期,通常将雌激素、黄体酮或两者都作为“反加疗法”;然而,这有可能会重新引起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Nevatte 2013)。为了减少严重的并发症,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治疗持续超过6个月时,建议改用激素替代治疗(Rees 2014; Rapkin 2013)。常用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包括亮丙瑞林(醋酸亮丙瑞林、利普安),乙基酰胺(布舍瑞林),戈舍瑞林(诺雷德)和萘法瑞林(那法瑞林)(Freeman 2003)。

雌二醇:高剂量的雌二醇贴片、凝胶或宫内植入物有时被用来抑制排卵,以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经前焦虑症(Nevatte 2013; Watson 1989; Smith 1995)。服用雌二醇的一个副作用是增加子宫内膜增生的风险,也就是子宫内膜内非癌性细胞过度生长(CRUK 2014)。在某些情况下,子宫内膜增生可导致子宫内膜癌(Goncharenko 2013; Boruban 2008)。生物同质黄体酮可用于降低经皮雌二醇治疗女性子宫内膜增生的风险(PEPI Trial Writing Group 1996)。

生物同质激素与经前期综合征

一些证据表明激素失衡可能导致经前期综合征症状(Studd 2011)。由于性激素在全身发挥广泛的影响,一种或多种激素的相对过量或不足可能会引起广泛的症状,如与经前期综合征有关的症状。因此,确保体内激素平衡可以缓解一些女性的经前期综合征症状(Steiner 2003; Studd 2011)。努力使用生物同质激素替代疗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天然有效的方法。

生物同质激素是指具有与人体产生的激素相同的化学结构的激素。这些激素包括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更年期症状的激素,或非处方销售的激素,或由综合药业调制的激素。生物相同的雌激素包括雌三醇、雌二醇和雌激素酮。生物同质黄体酮包括口服微粉黄体酮和以非处方药形式出售的黄体酮,或以凝胶和乳膏的形式复合出售(Files 2011; Fugh-Berman 2007; Marsden 2010)。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的生物同质激素也被用于治疗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症(Fugh-Berman 2007; Files 2011)。

通过使用生物同质激素来达到激素平衡,对于不同的女性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案,因为每个女性的身体对特定激素水平的反应可能不完全相同。一个合理的方法是,对经历了不适的经前期综合征症状的女性来说,在月经周期开始前7天左右进行激素血液测试,这相当于一个典型的28天周期中的第21天。(第一天是开始月经出血的日子)。这将使一名创新研究的医生能够辨别女性在黄体期,即经前期综合征症状发生时,体内的激素水平。例如,如果发现一名女性的孕激素酮水平低于她的雌激素水平,那么她的孕激素酮水平可以使用经皮生物同质微化孕激素酮来提高。如果这引起了症状的减弱,女性可以与医生合作,继续进行血液测试黄体酮治疗和跟踪研究,在她下一个月经周期的第21天,检测其生物同质孕激素酮激素水平和经前期综合征症状的改变。同样,根据血液检测结果,相同的方法也可以用于生物同质雌二醇,甚至可能是睾丸激素。

这种方法很难在有许多女性参与的、有组织的临床试验中进行研究,因为每个女性可能需要不同剂量的生物同质激素或完全不同的激素。

不幸的是,这意味着支持用生物激素疗法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已发表的科学证据积累会非常缓慢。不过,也有一些证据已经发表。例如,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口服生物同质黄体酮疗法在治疗一到两个月后,可改善情绪和经前期综合征的一些身体症状(Dennerstein 1985; Fugh-Berman 2007)。此外,一些综合疗法的医生也报告了使用生物同质激素在临床治疗中的成功(Hudson 2013)。

有兴趣了解更多生物同质激素的女性可以参考延年益寿杂志的文章生物同质激素:为什么它们仍有争议?,也可以阅读女性激素恢复板块文章。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可能是治疗经前期综合征心理和行为症状的有效方法(Busse 2009)。认知行为疗法通常用于治疗情绪障碍、焦虑和抑郁(Duckworth 2012)。一项针对随机对照试验的综述中发现,认知行为疗法显著减少了经前期综合征女性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对行为改变有潜在的良好效果(Busse 2009)。

双侧卵巢切除术

对于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严重经前焦虑症患者,可以考虑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手术切除卵巢)伴或不伴子宫切除术(手术切除子宫)(Rapkin 2014; Rees 2014)。双侧卵巢切除术可消除经前焦虑症的激素相关症状;然而,由于该手术具有高度侵袭性,只有在所有其他治疗方案都无效时才应考虑应用(Alvero 2014)。摘除卵巢,会导致大多数性类固醇激素的消除,从而诱发更年期到来(Cunningham 2009; AMS 2013)。


9.饮食与生活习惯注意事项

饮食

含有大量单糖或盐的食物可能会促进腹胀和体重增加,是应该避免的(Alvero 2014)。一些作者推测,在黄体期摄入更多复合碳水化合物可能会提升血清素水平,改善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Nevatte 2013)。患有经前期综合征的女性应该避免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因为它们可能会加剧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Rossignol 1990; Alvero 2014)。

运动锻炼

四项小样本量的研究调查了运动锻炼对经前期综合征体征和症状的影响,所有研究都发现它是有效的。乳房触痛、水肿、压力、焦虑、抑郁、肌肉僵硬、痉挛、紧张和焦躁不安的症状都在这些试验中得到了改善(Dennerstein 1985)。一项研究比较了患有经前期综合征女性中,进行有氧运动(每周三次,每次60分钟,持续8周)和不进行运动的受试者病情,进行运动的女性经前期综合征生理和心理症状有显著的减少(Samadi 2013)。

压力的管理

对压力进行管理可能有助于缓解经前期综合征症状(Alvero 2014)。与朋友交谈或写日记可以帮助一些女性应对压力。此外,瑜伽、按摩或放松疗法可能同样有效(OWH 2012; ACOG 2001)。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可以改善治疗的效果(Alvero 2014; NIH 2007)。关于管理压力的策略的更深入探讨,可以在压力管理章节中找到。


10.综合干预措施

圣洁莓(西洋牡荆果)

圣洁莓(西洋牡荆果)是一种灌木,常见生长于地中海地区、南欧和中亚地区的河岸和海岸(Rani 2013)。一篇对已发表临床试验的严格综述发现,8项试验中有7项认为蔓越莓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效果优于安慰剂(van Die 2013)。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显示,91名每天服用20 mg蔓越莓提取物的女性比87名服用安慰剂的女性在经前期综合征生理和心理症状上都有更多的改善。易怒、情绪化、愤怒、头痛和乳房胀大的症状有所缓解(Schellenberg 2001)。一项追踪调研发现,与服用8 mg蔓越莓提取物的女性相比,服用20 mg蔓越莓提取物的女性症状得到了更大的改善。然而,症状的改善在服用量为20 mg时达到顶峰,当剂量增加到30 mg时并没有观察到额外的效果增长(Schellenberg 2012)。

共有三项随机研究比较了蔓越莓提取物和安慰剂的效果,两项非盲试验显示,20-40 mg蔓越莓提取物或40滴蔓越莓粗提取物有类似的增益效果。研究观察到,疼痛和不适、愤怒和急躁、焦虑和紧张、食欲和对食物的渴望、背痛、腹胀、乳房肿胀或疼痛、不明原因的哭泣、抑郁、四肢肿胀、疲劳、易怒、下腹部绞痛、情绪化、躁动不安等症状有了明显改善(Momoeda 2014; Zamani 2012; Ambrosini 2013; Ma, Lin, Chen, Wang 2010; Ma, Lin, Chen, Zhang 2010)。

一项针对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经前期综合征试验发现了一个显著的增益效果,近70%的参与者报告说在试验结束时她们的经前期综合征完全得到了解决。这项研究论文的作者称蔓越莓提取物是“治疗经前期综合征最有效的选择之一”(Ibrahim 2012)。

对经前焦虑症中蔓越莓提取物和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氟苯氧丙胺治疗效果的比较发现,受试者对两者的效果比例相似,蔓越莓对生理症状更有效,氟苯氧丙胺则对心理症状更有效(Atmaca 2003)。

钙元素和维生素D

所有女性的钙和维生素D水平都会随着月经周期而波动,这很可能是因为钙和维生素D的代谢受到卵巢性激素的影响导致的(Thys-Jacobs 2000)。然而,一项研究发现,与未患经前期综合征的女性相比,患有经前期综合征的女性在月经期间体内的钙离子水平较低,同时在卵泡晚期和黄体早期的钙尿排泄较低,黄体期的维生素D水平较低(Thys-Jacobs 2007)。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将每天1000 mg碳酸钙与安慰剂作对照,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试验。在钙治疗期间,经前期综合征症状评估分数在黄体期和月经期均有显著降低。73%的女性表示在钙治疗期间症状有所减少。情绪消极、腹胀和痛经均有明显减轻(Thys-Jacobs 1989)。

一项大型、多中心试验将每日120毫克碳酸钙和安慰剂作对照,测定其对中重度经前期综合征的疗效。研究中的女性在三个月经周期内服用钙补充剂或安慰剂。服用钙补充剂的女性在治疗的第二和第三个月的经前期综合征症状评估分数明显较低。到第三个疗程时,她们的总症状评估分数也降低了48%。在第三次月经周期时,钙剂补充组的消极情绪、腹胀、渴望食物和疼痛症状都显著减轻了(Thys-Jacobs 1998)。最近的一项双盲试验发现,进行每天1000毫克的碳酸钙补充治疗,持续三个月,能有效缓解经前期综合征相关的疲劳、食欲改变和抑郁症状(Ghanbari 2009))。一项关于经前期综合征的药物和综合治疗的文献综述推荐将该补充作为轻中度经前期综合征症状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Douglas 2002)。

饮食摄入和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女性患经前期综合征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对401名正常情况下未患经前期综合征,但后来出现经前期综合征的女性进行了分析。在被诊断为经前期综合征的人之中,有一些之前就测量了维生素D水平,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人发生经前乳房压痛、疲劳、抑郁、便秘或腹泻的风险明显更高(Bertone-Johnson 2014)。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了1057名经前期综合征患者和1968名对照患人,研究人员发现,与维生素D摄入量最低的后20%组内的女性相比,维生素D摄入量最高的前20%组内的女性患经前期综合征的风险要低41%。在这项研究中,那些摄入最多钙的女性患经前期综合征的风险降低了30% (Bertone-Johnson 2005)。

圣约翰草(贯叶连翘)

贯叶连翘,更常被称为圣约翰草,在欧洲经常被用于治疗抑郁症(NCCAM 2014)。一项针对轻度经前期综合征女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在两个月经周期内每天服用900毫克的圣约翰草提取物(以金丝桃素和贯叶金丝桃素为标准计算)或安慰剂。与安慰剂相比,圣约翰草显著改善了一系列生理和行为上的经前期综合征症状,如渴望食物、水肿、协调障碍、失眠、意识混乱、头痛、哭泣和疲劳。在试验结束时,圣约翰草似乎也对改善疼痛和情绪症状有效(Canning 2010)。

另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了类似剂量的圣约翰草提取物,用于治疗患经前期综合征超过两个月经周期的女性,研究发现与安慰剂相比,圣约翰草提取物显著改善了经前综合症的评估分数。总体来说,症状减少了40%。改善效果最大的症状是流泪,改善了71%,以及抑郁,改善了52%。这项试验中圣约翰草的副作用与安慰剂相差无几(Ghazanfarpour 2011)。

在一项非盲试验中,圣约翰草提取物被用于19名经前期综合征女性的治疗,为期两个月经周期。到试验结束时,这种治疗使症状评估分数平均降低了51%。超过三分之二的参与者的症状严重程度降低了50%。这种治疗方式耐受性良好(Stevinson 2000)。

一份病例报告讲述了一位患有经前焦虑症的女性由于无法忍受的胃肠道副作用而停用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她选择用每天900毫克的圣约翰麦汁提取物作为代替治疗,经过5个月的跟踪研究,发现她的症状得到了改善。这项研究的作者建议,圣约翰草提取物可以作为经前期综合征的替代治疗选择,特别是对那些经历了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不良副作用的患者(Huang 2003)。

值得注意的是,圣约翰草会与一些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发生相互作用,包括口服避孕药剂和抗抑郁药,所以服用这类药物的女性在服用圣约翰草之前应该注意咨询医生(NCCAM 2014)。

维生素B族

有两项独立的研究,分别包含9组和13组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发现100毫克维生素B6可能比安慰剂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症状更有效果。其中一项综述发现,在四项研究的541名女性中,服用维生素B6的患者比服用安慰剂的患者整体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改善的可能性提高了2.3倍,抑郁症状改善的可能性提高了1.7倍(Nevatte 2013; Whelan 2009; Wyatt 1999)。维生素B6已被证明可以改善腹胀、头痛、乳房痛、抑郁和易怒的症状(Gaby 2011)。

一项长达10年的大型研究发现,饮食中维生素B1(硫胺素)和B2(核黄素)摄入量最高的女性患经前期综合征的几率更低。饮食中核黄素摄入量最高的前五分之一的女性与饮食中核黄素摄入量最低的后五分之一的女性相比,患经前期综合征的风险降低了35%(Chocano-Bedoya 2011)。

镁元素

镁元素可能在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Higdon 2013; UMMC 2013a)。一些研究发现,有经前期综合征的女性血液中的镁元素含量低于未患经前期综合征的女性(Posaci 1994;Rosenstein 1994)。一些成功的试验已经使用镁元素来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发现,每日补充200毫克镁可显著减少经前期综合征女性的体重增加、腹胀和乳房压痛(Walker 1998)。另有两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结果表明,每日补充360毫克镁制剂可显著改善与情绪相关的症状,以及降低偏头痛的发生率(Facchinetti, Borella 1991; Facchinetti, Sances 1991)。女性们也可以配合补充镁元素和维生素B6来达到增益效果。两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镁(200 – 250毫克)与维生素B6 (40 – 50毫克)配合服用,比单独服用或服用安慰剂更能有效减轻经前期综合征和焦虑的一般症状(Fathizadeh 2010; De Souza 2000)。

藏红花

藏红花,来源于藏红花植株,历史上一直被记载为波斯传统医学的一部分。藏红花已被证明具有调节血清素神经递质信号的作用,并已被研究用于抑郁症和经前焦虑症的治疗(Agha-Hosseini 2008)。事实上,一些临床试验已经发现藏红花能有效缓解抑郁症,其疗效与一些抗抑郁药物相当(Noorbala 2005; Akhondzadeh 2004; Akhondzadeh 2005)。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招募了50名年龄在20岁至45岁之间、具有经前期综合征症状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女性。在两个月经周期中,25名妇女每天服用30毫克藏红花提取物,另25名则服用安慰剂。在藏红花实验组中,76%的女性经前症状严重程度缓解了50%或更多,而在安慰剂对照组中,只有8%的女性有所缓解。在藏红花实验组,60%的女性感受到了50%或更多的抑郁症状减轻,而在安慰剂对照组只有4%减轻。藏红花提取物实验组成员中,抑郁评估得分和经前期综合征评估分数在一到两个月内出现了显著改善。与服用安慰剂的女性相比,藏红花实验组的女性抑郁和经前期综合征的评估分数都显著降低了(Agha-Hosseini 2008)。

ω-3脂肪酸

ω-3脂肪酸存在于鱼类和一些植物性食物中,如亚麻籽和核桃。ω-3脂肪酸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α-亚麻酸(ALA) (UMMC 2013b; Huang 2010)。在体内,ω-3脂肪酸有助于抑制炎症,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Calder 2015)。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了ω-3脂肪酸对经前期综合征症状的缓解能力。与安慰剂相比,每天服用2克ω-3脂肪酸,为期90天的治疗显著缓解了患者的抑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腹胀、紧张、头痛和乳房压痛(Sohrabi 2013)。一项对照试验发现,磷虾油或鱼油对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都有效,但其中磷虾油比鱼油效果更好(Sampalis 2003)。

银杏提取物

在一项针对85名患有经前期综合征女性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受试者每日三次,每次40毫克服用银杏提取物,持续时间从月经周期的第16天到下一个周期的第5天,并与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进行比较。银杏提取物比安慰剂具有更显著的生理和心理症状上的减轻效果(Ozgoli 2009)。在一项针对143名患有经前期综合征女性的对照研究中,受试者同样从一个月经周期的第16天到第二个月经周期的第5天服用银杏提取物,研究持续共两个月经周期。银杏提取物对乳房疼痛症状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安慰剂,并同样能改善心理症状(Tamborini 1993)。

次亚麻油酸

次亚麻油酸(GLA)是一种来自月见草、琉璃苣和黑醋栗等植物种子的脂肪酸(EBSCO 2014)。它们的一种,也就是月见草油,已被用于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但研究尚无定论(UMMC 2013 3c)。然而,一项针对120名经前期综合征或经前焦虑症女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含有次亚麻油酸的配方药剂和安慰剂的比较。受试者每天服用一到两粒胶囊,每粒含有210 mg的次亚麻油酸和其他脂肪酸,或安慰剂。这项试验对这些女性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跟踪调查,并在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效果评估。两种服用剂量均能显著减轻经前期综合征症状,服用两粒胶囊比一粒胶囊的改善作用更强(Rocha Filho 2011)。

色氨酸

色氨酸是一种可以代谢生成血清素的氨基酸,而血清素活性的改变被认为是导致经前期综合征的原因(Higdon 2014;Rapkin 2012)。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每日三次服用2克左旋色氨酸的经前焦虑症女性报告显示情绪、紧张和易怒方面的症状减少了34.5%,而服用安慰剂的女性则有10.4%的降低(Steinberg 1999)。

生姜

生姜含有消炎成分,已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痛经和痉挛(Shimoda 2010)。一项关于生姜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在66名女性中,从月经出血开始前7天起,一直持续到出血后3天,每天两次服用250毫克生姜片剂。生姜治疗在经前期综合征的情绪、身体和行为症状以及整体症状评分方面有显著改善效果。与安慰剂组相比,生姜组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后症状的减轻程度有显著增强(Khayat 2014)。

甘菊提取物

一项针对90名经前期综合征女性的随机试验比较了每天服用三次100mg的洋甘菊提取物和每天服用三次250mg的非甾类抗炎药甲灭酸的效果。服用洋甘菊提取物的女性比服用甲灭酸的女性在情绪症状方面有更大的改善,而甲灭酸在减轻生理症状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优于洋甘菊提取物(Sharifi 2014)。

针灸疗法

在亚洲国家,针灸疗法也常常被应用于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两项分别针对8组和10组随机可控样本的独立研究发现,针灸疗法对于经前期综合征导致的生理症状,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选择。在所有研究中,针灸疗法都比不做治疗、伪针灸治疗、单一黄体酮、单一抗焦虑药剂或同时使用黄体酮和抗焦虑药剂对减轻经前期综合征症状具有更好的效果。在四项实验中,症状比基线减轻了超过50%(Kim 2011; Jang 2014)。仅在两个疗程内,即有女性表示症状有所改善,这种效果在黄体期和卵泡期的治疗中均有发生(Jang 2014)。然而,同样需要引起重点关注的一点是,这些实验中的很多都缺乏充分严谨的设计,受试者数量也很少(Kim 2011; Jang 2014)。想要证实这些发现,具有更大样本量和更合理设计的研究是必须的。


本文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随着新数据的出现而发生变化。 我们建议的营养或治疗方案均不用于确保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Piping Rock健康研究院没有对参考资料中包含的数据进行独立验证,并明确声明对文献中的任何错误不承担任何责任。


部分参考文献

  • ACOG. Premenstrual Syndro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2001;73:183-191.

  • Agha-Hosseini M, Kashani L, Aleyaseen A, Ghoreishi A, Rahmanpour H, Zarrinara AR, Akhondzadeh S. Crocus sativus L. (saffr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a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BJOG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Mar 2008;115(4):515-519.

  • Ajala OM, Ogunro PS, Elusanmi GF, Ogunyemi OE, Bolarinde AA. Changes in serum leptin during phases of menstrual cycle of fertile women: relationship to age groups and fert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Winter 2013;11(1):27-33.

  • Akhondzadeh S, Fallah-Pour H, Afkham K, Jamshidi AH, Khalighi-Cigaroudi F. Comparison of Crocus sativus L. and imipram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ild to moderate depression: a pilot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 [ISRCTN45683816]. 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Sep 2 2004;4:12.

  • Akhondzadeh S, Tahmacebi-Pour N, Noorbala AA, Amini H, Fallah-Pour H, Jamshidi AH, Khani M. Crocus sativus L. in the treatment of mild to moderate depression: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a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Phytotherapy research : PTR. Feb 2005;19(2):148-151.

  • Alvero R. Ferri's Clinical Advisor. Premenstrual Syndrome. Available at: www.clinicalkey.com. Copyright  2014. Accessed 8/11/2014.

  • Ambrosini A, Di Lorenzo C, Coppola G, et al. Use of Vitex agnus-castus in migrainous women with premenstrual syndrome: an open-label clinical observation. Acta Neurologica Belgica. 2013;113(1):25-29.

  • AMS. Australasian Menopause Society. Surgical Menopause. Available at: https://www.menopause.org.au/for-women/information-sheets/736-surgical-menopause. Last updated 5/2013. Accessed 12/23/2014.

  • Andreen L, Nyberg S, Turkmen S, van Wingen G, Fernandez G, Backstrom T. Sex steroid induced negative mood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paradoxical effect mediated by GABAA modulator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Sep 2009;34(8):1121-1132.

  • Andreen L, Sundstrom-Poromaa I, Bixo M, Nyberg S, Backstrom T. Allopregnanolone concentration and mood--a bimodal associatio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treated with oral progesterone. Psychopharmacology. Aug 2006;187(2):209-221.

  • ARHP. Association of Reproductive Health Professionals. Publications and Resources page. Managing Premenstrual Symptoms. 6/2008. Accessed 2/23/2015.

  • Atmaca M, Kumru S, Tezcan E. Fluoxetine versus Vitex agnus castus extract in the treatment of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Human psychopharmacology. Apr 2003;18(3):191-195.

  • Backstrom T, Haage D, Lofgren M, Johansson IM, Stromberg J, Nyberg S, . . . Bengtsson SK. Paradoxical effects of GABA-A modulators may explain sex steroid induced negative mood symptoms in some persons. Neuroscience. Sep 15 2011;191:46-54.

  • Backstrom T, Sanders D, Leask R, Davidson D, Warner P, Bancroft J. Mood, sexuality, hormones, and the menstrual cycle. II. Hormone level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premenstrual syndrome. Psychosomatic medicine. Dec 1983;45(6):503-507.

  • Benmansour S, Weaver RS, Barton AK, Adeniji OS, Frazer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estradiol and progesterone on serotonergic function. Biol Psychiatry. Apr 1 2012;71(7):633-641.

  • Bernardi F, Pluchino N, Begliuomini S, Lenzi E, Palumbo M, Luisi M, Genazzani AR. Disadaptive disorders in women: allopregnanolone, a sensitive steroid. Gynecological endocrinology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ynecological Endocrinology. Dec 2004;19(6):344-353.

  • Bertone-Johnson ER, Hankinson SE, Bendich A, Johnson SR, Willett WC, Manson JE. Calcium and vitamin D intake and risk of incident premenstrual syndrome.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Jun 13 2005;165(11):1246-1252.

  • Bertone-Johnson ER, Hankinson SE, Forger NG, Powers SI, Willett WC, Johnson SR, Manson JE. Plasma 25-hydroxyvitamin D and risk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C women's health. 2014;14:56.

  • Bertone-Johnson ER, Hankinson SE, Johnson SR, Manson JE. Cigarette smok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Oct 15 2008;168(8):938-945.

  • Bertone-Johnson ER, Hankinson SE, Willett WC, Johnson SR, Manson JE. Adipos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2002). Nov 2010;19(11):1955-1962.